原标题:引导人工智能赋能就业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当前,以AI技术运用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兴未艾,逐渐成为推进生产发展的革命性动力。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使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效应由体力生产领域向智力生产领域延展。这一变化或将对既有就业结构和就业模式产生带来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其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卓越的信息处理速率,对于重复性、数字化、程式化,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大量运算的工作,具有更好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人工智能对部分工作岗位的替代效应比较明显。例如,制造业当中的生产类、监督类岗位,低端服务业中的基础岗位和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中的会计财务类、审计统计类岗位。这些岗位通常具有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和程序重复性强等特点。作为一种通用的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在各个产业都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其相关支持技术和衍生服务将带来巨大的新型产业模块及大量的新型工作岗位。随着分工过程的深化,大数据、VR、5G、3D打印等行业人才需求增加,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科技人才是国家重点培养对象。智能时代下,人才培养必须顺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潮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避免“一哄而上”,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
推进新人才多元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需求。人工智能浪潮对就业领域的影响,大多数就业个体难以全面准确地进行判断和应对。相关部门应当引导劳动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抓住机遇,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大潮中占据竞争优势与主动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相关高等院校应结合实际,立足自身基础和条件,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及应用的培训,积极调整现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推动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增加AI通识课,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持续提升未来劳动者的技术接纳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职业技能院校要深入分析形势,主动对接市场,加强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运用校企合作、同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帮助企业员工完善其知识和能力体系,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同时,尽量运用企业内部再消化机制,帮助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劳动力实现转岗。
推动新经济双端升级,补偿人工智能带来的替代效应。“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是新经济的两端。要抑制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带来的冲击,必须统筹兼顾,两端发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和投入力度,建立更多研究中心、实验室和科技园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紧盯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芯片制造等领域,大力推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瞄准城市结构升级,在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对返乡创业行为采取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助措施,帮助农村留住人才,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农村产业升级发展。
通过新政策力促公平,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共同富裕。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取决于其应用环境和应用方式,环境适应、应用方式得当,新技术就能够发挥正向作用,有效提高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我们应发挥制度优势,通过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使用模式,实现人工智能红利由人民共享。要完善社会分配制度,用技术发展的成果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让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惠及广大人民。构建大数据人才数据库和失业预警平台,对人工智能替代效应的发展趋势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应对措施。要完善失业救济和保障制度,采取有效的阶段性措施,关注重点群体的基本民生问题。
(作者:张锦原 望海军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