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小时完成,患者可当天下地!省内首例机器人单髁置换术在青大附院完成
1小时完成,患者可当天下地!省内首例机器人单髁置换术在青大附院完成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微创打孔、智能精准,只需要换掉其中病变的部分,整个膝关节就可以完全保住,不需要整膝置换。3月30日上午点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张海宁教授团队用时1小时完成了山东省首例Mako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患者创伤小,当天就可以下地活动。
机器人可以使手术中的误差降低至0.1毫米
单髁置换保住膝盖 1小时完成省内首例手术
患者胡女士今年82岁,左侧膝关节疼痛十余年,半年前疼痛症状加重,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生建议她做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损害大,且如果患者全膝置换后效果不佳,就再无选择的余地。
经过多方打听,胡女士的家人带她来到了青大附院,找到了关节外科张海宁教授专家门诊咨询。经过检查,张海宁确定患者膝关节疼痛为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引发,只需要换掉其中的单髁,不需要全膝置换,这样既可以解除疾病,也可以保住膝盖。“我通常说膝盖有三间房子,哪间磨坏了就换掉哪间,单髁置换术只需要一个微创切口,患者膝盖里的韧带都不会损害,用最小的创伤解决老人遇到的问题。”张海宁告诉记者。
而利用机器人进行单髁置换将更加精准可控,所有参数可以精确到0.1毫米,0.1度,最终,张海宁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机器人单髁置换术。术前,张海宁团队对胡女士进行了下肢的CT扫描,并根据患者各自膝关节的个体解剖学特点,采用机器人术前智能规划系统进行了术前模拟规划,并采用机器人软件系统评估了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轨迹等参数,为病人量身打造了最符合其特点的假体安放位置和方案。
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张海宁利用球磨钻为患者精准制备骨床,1小时完成置换手术
3月30日上午9点半手术开始,张海宁在患者膝盖处划出8厘米的小切口,所有的操作将都在这个小切口中完成。他利用6mm的球磨钻精确对患者进行骨床制备,腾出安装假体的空间。球磨钻的使用让患者创伤更小了。“过程中我是用球磨钻一点一点的磨出骨床,保留更多正常的骨头,而且不会‘伤及无辜’,也更精准,假体严丝合缝,患者术后使用度会更高。”张海宁说道。
在手术过程中,张海宁可以自由调整假体的位置,因为机器人的辅助,所有的误差控制在0.1毫米,假体融合的更精准,只需要微调位置,假体就安装好了。而整个手术过程只需要1小时。
微创、智能、精准 患者创伤小,当天可下地
手术之后,患者当天就可以下地进行活动。张海宁介绍,此例手术为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技术在山东省首次实施,在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可使手术操作过程更加顺畅,创伤更小,机器人设定的安全操作区域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造成的韧带和骨质损伤和假体安放位置不良等情况。
患者术后当天下地活动
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要求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更高,尤其对于高龄手术患者,既往由于缺少对患者骨骼及数据的定量评估及不可避免的人为操作误差,加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等因素,术中极易造成医源性骨折及术后假体下沉,疼痛或对侧间室退变等并发症,因此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往往在此类患者群体内较少使用。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采用术前规划系统可在术前根据患者的骨骼数据进行精准的术前规划,并可完好的保留软骨下骨,有效避免术后假体下沉,采用的“嵌入型”假体设计也可与患者原始骨面进行精准的匹配,更多地保留患者骨量,术后保留患者正常的本体感觉和空间位置觉,同时在系统的实施监测下可更好的对术中计划进行反馈与调整,获得最符合患者本身特点的假体安放位置,使得手术可以“精准定量个性化”完成。“我把机器人的好处总结四点,就是个性化、智能化、微创化、精准化,单髁置换术的完成,最小创伤保住患者膝盖,避免了换掉全部关节,老人过上了无痛的生活。”张海宁介绍。
据了解,青大附院是山东省首家应用机器人进行关节手术的医疗机构,张海宁教授团队数年来已成功应用多种机器人完成500余例全膝关节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位居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此次完成的机器人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属于我省首例,也是全国第3家开展此类手术的医疗机构。该手术的开展,填补了我省机器人保膝手术技术的空白,也在山东省医疗机器人应用领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