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风起,科技公司的新船票?

作者:duke 日期: 分类:网络转载 浏览:206

再没有一个人类的创造物,能够像机器人这样令人困惑、令人兴奋、令人充满遐想。

上个世纪开始,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去设计机器人,并希望它们能替代人类劳动、给予人类情感陪伴、甚至完成人类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但现在这种遐想已经慢慢转变成现实。21世纪以来,机器人逐渐走出工厂和实验室,替代人类进行一些标准化劳动。

此后,随着技术更新、人工替代需求逐步增长,一些智能科技公司也发现服务机器人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纷纷瞄准这一赛道,入局智能机器人产业。

那么,这些科技公司是如何入局机器人产业的?能否在未来的机器人市场站住脚跟?哪些公司有机会跑出来?

机器人风起,科技公司入局抢船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不再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

最近生活和工作中机器人越来越多,比如家庭扫地机器人、餐厅送餐机器人、物流送货机器人、医院手术机器人……解决了生活中很多实际的问题。

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中,传统的机器人公司依然是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中流砥柱。如以新松代表的具备科研背景的机器人企业、以新时达、拓斯达、埃斯顿为代表的民营机器人企业。

除此之外,机器人产业市场的高度发展还呈现一个新迹象,那就是有不少科技公司入局机器人产业。

在政策支持、全球老龄化、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机器人产业已经完全具备了进入高速增长期的条件。这或许就是多家高科技企业重视并行动入局的原因。

简单说,赛道的想象空间很大

过去几年,先是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布局,然后小米、特斯拉、追觅科技为代表的一众硬科技公司也开始推出一系列机器人产品,包括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

腾讯于 2018 年成立Robotics X 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机器人视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以及机器人灵敏运动、灵巧操控、智能体三大支柱技术。近几年,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先后发布了四足机器人Jamoca、Max,以及轮腿式机器人Ollie等多款产品。

阿里巴巴在2020年云栖大会上发布的第一款机器人“小蛮驴”,集成了达摩院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大脑应急反应速度达到人类7倍。

阿里巴巴物流机器人“小蛮驴”

2021年,在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推出仿生四足机器人“铁蛋”,雷军称该产品未来可以使用在医疗救援、家庭陪护等场景;次年8月,小米又发布了自研的第一代仿生机器人“铁大”,该机器人能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

特斯拉于去年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该机器人能搬运箱子、给植物浇水、移动金属棒。

此外,之前一直非常低调的追觅科技也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在本周二的发布会上,追觅科技推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二代,在此之前,追觅科技于2021年推出过仿生四足机器狗 Eame One,今年年初也推出了一款工业级四足机器人。

追觅科技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二代

上面提及的公司案例,还只是正式推出机器人产品的公司,如果算上百度这类为机器人行业终端厂商提供AI技术的,以及广义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等,这份名单将会更长。

科技公司入局抢船票的原因不言而喻,根据IFR、中国电子学会数据,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2024年有望达到660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18%。在数字经济时代,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顶级科技公司来说,这是必须要争取的一张船票。

机器人产业化:有船票,更要有“粮票”

机器人产业趋势已然明朗,入局者非常多,不过,真的做起来,谈及战略思路,各家也有各家的思考。

从战略目标上看,阿里是结合自身电商业务需求,推出物流配送机器人“小蛮驴”,目前“小蛮驴”主要投入菜鸟驿站中,提升末端物流配送效率。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原有的业务有协同效应,可以直接应用,并且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

腾讯和小米更像是自身业务的外延探索,看起来与目前的主营业务还没有直接关联,可以理解为是在机器人赛道提前“占位”;百度是一心发展AI技术,支撑其他公司做机器人,其目的是反哺它的人工智能技术。

而特斯拉则是在跑通智能汽车的赛道后,通过自身积累的自动驾驶技术与供应链生产优势,开始切入机器人赛道,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与优化,另外马斯克也提到机器人初期能做的事并不会很多,主要有助于提升工厂生产效率,以及一些造车材料的充分利用。短期看更像是一种技术和管理外溢。

而完全聚焦机器人产业的公司并不多。

著名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就是一家,它以底层技术先行,一开始就瞄准了机器人赛道,并将机器人作为核心业务,并且拥有感知、导航、智能和其他高性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其研制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在技术领域内均是业界上乘。

应该说,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产业是开路的先锋,值得致敬!然而,波士顿动力却一直没能找到一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因为缺钱而“身不由己”。

波士顿动力曾七年三次易主,一次卖身谷歌,一次被软银收购,最终归韩国现代汽车所有。

辗转流浪三家公司后,波士顿动力的估值也不断降低,被韩国现代汽车收购时,波士顿动力估值为11亿美元,仅剩三分之一。

商业化进程就像是机器人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让诸如波士顿动力这类企业步履维艰。换句话说,技术确实是行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但行业的发展有其规律,用户市场也需要培育,企业需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策略,做好技术储备,在合适的时机扩大应用场景。

商业化虽然不是企业通往机器人赛道的门票,但的的确确是“粮票”。

在这点上,追觅科技的发展模式可以给业内提供一种新思路。不同于波士顿动力,追觅科技虽然专注在机器人赛道,但同时兼顾机器人技术商业化。

简单理解,是先进行技术研发,然后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垂类机器人业务/产品中,跑通商业模式,再反哺机器人技术研发,如数字马达,伺服电机等,最终拓展探索广义机器人应用场景,形成机器人技术应用良性循环的正向飞轮。

有别于目前市场对追觅“智能清洁赛道龙头”的印象,其实自创立之初开始,追觅科技潜心钻研的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等技术,本质上都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追觅科技在这方面也毫不吝啬。这点从追觅员工中技术人员人数占比超过70%,每年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0%等数据上就能得到验证。

在“技术先行”战略指导下,高速数字马达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追觅科技将其在智能清洁赛道上落地应用,布局了吸尘器、扫地机器人、高速吹风机及洗地机等品类,并跑通商业模式取得亮眼的成绩。

过去三年时间,追觅科技整体业绩增长10倍,自主品牌业绩增长20倍,成为智能清洁赛道行业领导品牌。

在此基础之上,过去两年追觅科技也在机器人技术、产品研发方面持续发力,陆续推出多款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品,并朝着广义机器人生态演进。

机器人技术庞大而复杂,科技企业专精技术没错,但不能急于一口气吃成胖子,一方面需要时间钻研探索和积累,行业内相互竞争学习,另外一方面不能仅靠政府或者投资方单方面输血,企业也要建立自身造血功能,为行业探索出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

可以看得出,追觅科技遵循“自研技术先行-将技术在垂直行业中落地应用-推出机器人产品-再探索广义机器人领域”的良性发展路径。这种发展路径的好处在于,机器人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快速变现,为科技企业及时“输血”,让科技公司能够潜心研究新技术,继续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这条路不仅符合很多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也适合目前我国国情和全球经济环境。

广义机器人的想象力:机器人+ 赋能行业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我国已出台了包括《“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在内的多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从产业视角下看,机器人产业仍是朝阳产业。在可见的未来,机器人将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人口从低级劳动中大比例释放和替代。

我国机器人2024年有望达251亿美元市场规模,2020-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22%,且国产品牌替代率不断提高,这为追觅科技这样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我觉得机器人是非常棒的,它代表了一种人类之光的方向,能带来社会进步。”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十分看好机器人的发展,追觅科技也并不局限在智能清洁家具赛道,而是一个以机器人技术为底色的全球化科技公司。

试水服务机器人实践后,追觅科技也在继续探索广义机器人领域,包括工业、农业、生物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

事实上,做机器人不一定都是呈现出人的形态,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也是做广义机器人的一种方式。“机器人+”实际上是“机器人技术+”,技术赋能各行各业。

在可见的未来,机器人技术的服务领域,将从服务工业、服务家庭、走向服务全社会,机器人产业也会更深刻地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在这过程中,也会诞生更多全球化独角兽科技企业,而致力于将机器人核心技术带入各行各业的追觅科技很有可能是其中一家。

未来“机器人+”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各玩家的市场争夺战势必会日益激烈。追觅科技手握专利,重视研发,有通向未来的能力,但仍然需要努力探索广义机器人发展,与时代一同成长。

关键词: